(文章首圖由AI生成)
在AI全面開花的時代,生成式AI(GenAI)正悄悄翻轉照顧現場。從照服員的日常紀錄、長輩的情緒陪伴,到健康報告的解說,一股低門檻、低成本、互動性強的AI浪潮,正成為照顧產業的下一個關鍵轉捩點。
「這是我第一次對AI應用這麼樂觀,」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認為,生成式AI將是近3年內,最有可能在高齡照顧領域落地的技術。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
生成式AI「進場門票」大降價 連中小型機構也能用得起
讓徐業良改變對AI觀感的,是生成式AI的崛起。徐業良表示,他曾歷經1980年代的AI熱潮,曾質疑AI是否真的實用,「那時我很悲觀,覺得AI只是一小群人玩的菁英科技。但現在完全不同了。」
徐業良認為生成式AI有2個重要特點: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以及民主化、普及化,換句話說,人人都能使用,不需高深的專業知識,「以前你要用AI,得懂程式、寫模型,現在不必了,一般人也能簡單操作、快速上手。這是劃時代的差異,像智慧手機一樣,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此外,生成式AI的普及,不只是因為功能強大,成本快速下降,更讓使用門檻大幅降低。
徐業良指出,以往每次生成回答約需15元(新台幣),現在只要0.3元左右,降幅高達40至50倍,代表連中小型機構也能用得起,AI不再是醫學中心的專利,而是大家用得起的工具。
生成式AI的6大應用方向 打造照顧新樣貌
但面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AI解決方案」,徐業良提醒要冷靜辨識,要觀察是否真的具備學習、推理、預測的核心能力,否則只是感測器或自動化系統,不應濫稱AI。
徐業良觀察到,目前照顧機構導入AI的應用,多數仍集中在行政管理層面,例如智慧排班、交通安排、自動報表等,真正作用在長輩身上的AI還不多,像是跌倒偵測、行為辨識,算是比較具體的應用。
但生成式AI將成為一個突破口,對照護場域而言,生成式AI將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能扮演情緒陪伴與溝通解釋的角色。
「高齡者需要的是『有人味』的系統。」徐業良舉例,聊天機器人能在情緒不穩時穩定長輩心情、在等待家人接送時提供陪伴,甚至協助解釋健康檢查報告,把專業術語翻成白話,都是很有價值的切入點。
針對生成式AI如何在照顧產業落地,徐業良從人本角度思考照顧現場的真實需求,整理出6大方向應用藍圖,希望產業、學界、政府能投入,讓生成式AI真正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生成式AI在照顧產業的6大應用方向
個人化健康諮詢與照顧方案
應用生成式AI為長者提供個人化健康諮詢與提醒,並基於長者健康數據,擬定個人化照顧方案。認知與行為監測
應用生成式AI分析長者的生活作息、行為模式和認知能力變化,為早期診斷和介入提供支援。虛擬陪伴與社交互動平台
生成式AI驅動的虛擬陪伴者,或生活記憶敘事等工具,協助減輕長者孤獨感,保持社會連結和心理健康。社區互動型學習與娛樂應用
長者健康、生活、科技產品使用等互動學習課程,為社區客製化運動和娛樂內容,鼓勵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智慧媒合平台
建立照顧服務/照顧產品資料文本,應用生成式AI技術由長者健康數據、生活習慣、經濟能力和其他特定需求精準匹配合適的照顧服務與產品。照顧者訓練模擬系統
模擬真實照顧場景,透過AI引導訓練,提高照服員的反應力與判斷力。
AI不是主角 但會是未來照顧現場最可靠的助手
不論是跌倒偵測、行為辨識,還是健康諮詢與陪伴互動,只要使用得宜,AI可以讓第一線照服員心情更穩、照顧更精準,也讓家屬更安心。
但徐業良也提醒,生成式AI帶來的不只是效率,還有前所未有的資訊安全與倫理挑戰。
徐業良將資安風險區分為兩類:一是所有數位系統都可能面臨的問題,例如資料外洩、密碼盜用、傳輸加密與駭客攻擊;二則是生成式AI特有的風險,例如與AI互動時輸入的個人資料與想法,是否被模型學習、儲存,或未來被如何使用,目前並無明確規範。
此外,GenAI在訓練過程中可能帶入特定意識形態,讓使用者在無意識中被影響,這些隱私與價值問題,目前都還在探索階段。
儘管如此,徐業良仍認為,生成式AI將是高齡照顧場域的技術轉捩點,將以極低的成本,提供更人性化、更即時的互動與建議,將為人力短缺的照顧現場帶來幫助。
「未來不是AI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將重新定義照顧專業。」徐業良認為,生成式AI的崛起,讓照顧者能更有餘裕、更聚焦於人與人的連結,也為照顧產業打開一扇通往智慧未來的大門,而這扇門能否開啟,關鍵不在技術,是在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