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面臨人口老化挑戰,預計到2030年,65歲以上的長者人數將超過100萬人,本篇專訪獅子會關懷服務協會(LBSA)執行董事Karen Wee Siew Lin,探討關於新加坡長者照護政策的演變、當前對社區照護的重點,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應對高齡人口結構變遷的需求。
高齡照護從機構轉為社區 協助長者在家安老
在1960至1970年代,新加坡的社區中心在增進社會連結和提供休閒活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高齡者也是對象之一。到了1980至1990年代,這些社區中心逐步發展為「高齡活動中心(Senior Activity Centers, SACs)」,特別針對低收入、居住於租賃公寓的長者。到2021年,新加坡推出了「活躍樂齡中心(Active Aging Centers, AACs)」,旨在提供整合性的照護服務,涵蓋社交、心理、生理與精神健康,並服務所有60歲以上的高齡者。
隨著高齡者需求的演變,新加坡的照護模式逐步從機構式照護轉向社區照護,並強調預防措施,以維持長者的健康與活躍。AACs作為此策略的基石,每個中心通常服務30至40棟住宅區,並為單一服務提供者管理,以確保照護的本地化與個人化。這些據點提供健康篩檢、活動參與及健康諮詢,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住院與長期照護機構安置,符合「在地安老(Age in Place)」的政策目標。此外,政府亦推動居家照護與創新住宅解決方案,提升長者的可及性與獨立性。
而LBSA為新加坡高齡照護領域的重要參與單位,該非營利組織成立近30年,並在衛生部的指導下運作,計劃於2030年服務27,000名高齡者。LBSA的使命是協助長者有尊嚴地在家安老,並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8大生活品質指標。
LBSA高齡創新科技 有效解決人力短缺問題
LBSA長期以來在高齡創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尤其在運用科技提升照護服務方面。自Karen Wee Siew Lin於2020年接任執行董事後,LBSA的服務對象從6,000名長者增加至14,000名,但員工人數僅增加了20人,這顯示LBSA透過科技創新提升了服務效率,並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
獅子會關懷服務協會執行董事Karen Wee Siew Lin,為新加坡高齡照護領域的核心機構,此非營利組織成立近三十年。
由於高齡照護需求快速增長,而受過專業訓練的照護人力供不應求,LBSA透過科技整合來優化與補充照護工作,以解決這一挑戰。目前主要技術創新包括「IM-OK」與「IM-Healthy」兩大系統:
‧ IM-OK:這是一款平板電腦應用程式,讓長者每天自主回報健康狀況,只需輕觸「I'm OK」按鈕,即可上傳健康狀態。此外,系統內建用藥提醒與遠距醫療諮詢功能。Lin 指出:「IM-OK 讓長者能夠主動回報健康狀況,減少人力需求,並確保長者安全。」
‧ IM-Healthy: 這是一套設置在AACs的健康監測系統,讓長者自行測量血壓、BMI等健康數據。這些數據可供本人及家屬查閱,促進預防性健康管理。
此外,LBSA與台達電子(Delta Electronics)合作開發自主移動機器人AIDEN,負責為行動不便的長者配送餐點、日用品與藥物,進一步減少人力需求,確保長者獲得即時服務。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創新是人工智慧(AI)在早期心理健康篩檢中的應用。LBSA利用AI工具識別失智症等認知退化風險,並透過AACs提供個人化活動與介入措施,以延緩病程發展。Lin表示:「早期發現失智症風險,我們可以減緩病程發展,減少未來對高成本照護的依賴。」這種數據驅動的預防策略,有助於在不大幅增加人力的情況下,維持高品質的照護。
利用科技創新推動民間資金 減輕政府負擔以達永續
LBSA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政府補助(50%),其餘50%則來自企業贊助、社區捐款與政府配對捐款。LBSA善用這些資金來推動科技創新,並透過企業與基金會合作,確保新技術能夠持續發展。例如,LBSA透過展示科技應用如何,成功吸引私人企業與慈善機構的支持,確保資金來源穩定,並減輕新加坡整體醫療體系的財政負擔。
塑造新加坡高齡照護的未來
隨著新加坡面臨高齡社會的挑戰,LBSA透過社區照護、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展示了高齡照護的未來方向。這不僅提升長者的照護質量,也促進了更高效、可持續的高齡支持系統,重塑新加坡的照護模式,為長者提供尊嚴、獨立與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LBSA透過社區照護、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展示了高齡照護的未來方向。”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