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台北市陽明山仰德大道緩坡直上,漸漸擺脫了都市塵囂,駛入蜿蜒巷道內,眼前出現的是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這處佔地9000多坪的照顧機構園區,隱身在靜謐的山林之中,不但風光明媚,擁有陽明山的幽靜環境,並提供從安養、養護到長照的多層級連續性照護服務。
位在陽明山的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處處有山景,環境清幽。(攝影/王雪玲)
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為地下2層、地上3層的建物,總樓地板面積高達1萬2千坪,總共可提供471床,其中包括122間安養房(涵蓋10坪、15坪的2種房型)。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很難覓得如此廣大面積、完整設施的老人照顧機構,這裡原本是台北市自來水公司用地,之後整併給台北市政府興建長照機構,採用公辦民營方式,2004年起委託永和耕莘醫院經營至今,主要服務對象以台北市民為主,提供非營利的照護服務。
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 小檔案
成立時間: 2003年4月成立, 2004年1月正式營運
服務規模: 471床(安養床153床、一般養護床194床、長照床124床,懇親住宿房16床、隔離房8床與安寧照護1床)
相關單位:永和耕莘醫院
永和耕莘醫院長期深耕社區醫護和長照服務,打造完整的醫養整合照護體系,除經營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建置居家醫療照護團隊,並開設社區健康守護站、失智據點和巷弄長照站等社區健康照護據點,還有一處永和中興日間照顧中心。此外,永和耕莘也承接台北市朱崙老人公寓、大龍老人住宅與新北市愛維養護中心(身心障礙機構)等委託經營案,參與創設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
提供從安養、一般養護到長照的多層級連續性照護。(攝影/王雪玲)
服務300多位長者 多元化的整合式照顧
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主任陳雅倩表示,中心目前服務340名長者,依長者健康及照護需求,服務生活自理、衰弱、失能、失智到安寧療護等不同狀態的長者,提供個別性、多元化、連續性與整合式的全方位服務。
永和耕莘醫院許瓊文長照副院長(左)與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主任陳雅倩。(攝影/王雪玲)
中心目前有8位長輩從開辦以來入住至今,可接受不同服務,達到「在地安老」,陳雅倩說,像高齡96歲張伯伯,原本一直住在安養單人房,但因肺炎住院,失去部分自理能力後,無法回到熟悉的單人房生活。家人原打算接回士林老家,請看護特別照顧,但張伯伯還是喜歡住在至善中心,告訴家人:「我要回山上。」他把這裡當成了家。
對年長者來說,「回來」不只是身體的搬動,更是一場心理上的適應。陳雅倩說,從過去獨立生活的「安養區」,要轉換成與他人共住「養護區」,每個細節都可能帶來壓力。至善中心也設計出一套「溫和遷移」方案。安排熟悉的照服員作為主要陪伴者,每天輪流探望,給予他最大的安全感。團隊同仁也會主動關心,從一聲問候開始,一點一滴讓他重新熟悉這個空間。
至善從2016年提供安寧服務,「善福園」提供臨終關懷有獨立空間讓家屬陪伴長者,並與台北市立聯醫陽明院區安寧居家團隊合作,提供專業臨終照顧。至今在機構善終有258人。
中心的善福園提供臨終關懷,照顧到最後。(攝影/王雪玲)
機構人員坦言,10多年前,許多長輩剛入住時是孤單且無望的。但隨著時間推進,現在單身、無子女、未婚者入住的比例越來越高,他們不再是「被送來」,而是「主動來申請」,甚至目前還有447人排隊。社會的觀念與人口結構,正在翻轉。
跨專業團隊 醫養整合全方位照護
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提供的照護服務,背後透過跨專業的永和耕莘醫院團隊全方位支持。永和耕莘醫院長照副院長許瓊文表示,中心強調以人為本,落實全人、全家、全程、全隊與全社區的5全服務,有全職護理師、社工師、職能及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跨專業團隊提供整合性照顧,為個人量身定制照護計劃。
中心並與永和耕莘醫院緊密合作,提供家醫科、復健科、皮膚科、新陳代謝科等多科醫療服務。去年新設立中醫門診,結合中西醫的優勢,打造完整的醫療體系。中心內還設牙科診療室,讓長者無需外出即可接受專業的口腔護理。許瓊文說,整合性照護不僅提升了長者的健康,還減少疾病或不適需要外出就醫困擾,讓長者在安養中心內就能享受到全面的健康照護。
中心內還設有口腔診療服務據點,牙科診療室一周3次提供服務。(攝影/王雪玲)
許瓊文表示,目前中心與附近的5個里合作,提供送餐服務,未來也打算重啟餐廳對外營業。此外,今年計劃成立日照中心,照顧鄰近的長輩,希望擴大社區共融服務,打破養護機構長年封閉的刻板框架,提供溫暖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