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圖由AI生成)
台灣長照政策推動以來,居家服務規模快速擴張,已成長照體系中服務量成長最快的項目,居服產業內部也出現鮮明的性別與世代結構差異。高齡女性仍是主要的服務使用者,提供照顧工作的主力則是中高齡女性;同時,一股年輕男性投入的力量,也正悄悄改變這個傳統上以女性為主的場域。
2024年居服使用者35萬人 女性佔比近六成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台居家長照機構達2,235家,為2016年的12倍;居服員人數達5萬4,342人,較2016年成長5.7倍,展現出強勁的市場擴張動能。衛福部《113年長照居家服務使用者及照顧服務員性別分析》指出,2024年全年申報通過的居家服務使用者共35萬1,760人,其中女性佔比58.8%,明顯高於男性的41.2%。
進一步觀察年齡結構,高齡女性為主要使用者。女性使用者中,75歲以上占比高達68.2%,男性則為55.8%,顯示高齡女性對居家服務需求尤其集中。
女性使用者比例較高,與女性壽命較長、家庭照顧角色分工有關。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指出,女性習慣承擔照顧責任,也較能接受外部協助;男性失能時,若缺乏女性家屬照顧,才會更傾向尋求服務。此外,男性被照顧者普遍有隱私考量,部分仍偏好由家人或外籍看護協助。近年男性使用者略有增加,與疫情期間部分男性返台後健康惡化,以及家庭結構與照顧觀念改變有關。
年輕失能者需求高 照顧對象年齡層向下移
過去居家服務多被視為銀髮族專屬,但近年數據顯示,年輕失能者的照顧需求正在快速浮現,且使用頻率遠高於高齡者。統計顯示,雖整體服務使用者仍以75歲以上高齡者為主,但未滿45歲族群的平均每月服務使用次數居冠。
在身體照顧服務中,25至44歲男性平均每月使用30.4次、女性29.3次,未滿25歲族群亦達男性26.6次、女性27次,明顯高於65歲以上族群(約20至23次)。
非身體照顧服務同樣呈現此趨勢,未滿25歲男性、女性平均每月使用次數達32、32.6次,為所有年齡層最高,其次為25至44歲男性28.7次、女性27.9次,隨年齡增加則逐步下降。
「長照2.0將年齡門檻下修,加上服務選項愈加多元,讓年輕失能者有更多機會選擇在社區接受服務,」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指出。過去年輕失能者常被迫入住機構或依賴外籍看護,現在則可透過日照、復能等服務獲得更多元的支持。他預期,未來若長照3.0將年輕型中風族群納入,照顧對象年齡層向下移的趨勢將進一步擴大。
(註:根據衛福部定義,身體照顧服務包含基本身體清潔、基本日常照顧、測量生命徵象、協助進食或管灌餵食、餐食照顧、協助沐浴洗頭、翻身拍背、肢體關節活動、協助上下樓梯、協助洗頭及協助排泄;非身體照顧服務則包含陪同外出、陪同就醫、家務協助、代購或代領或代送服務、安全看視、陪伴服務及巡視服務。)
女性仍為照顧主力 直接身體照顧服務性別差異明顯
供給端方面,居服員總人數達6萬3,918人,其中女性佔83.2%,為男性的五倍。不僅人數差距明顯,女性居服員年齡結構也呈現明顯的中高齡化特徵。統計顯示,女性居服員中,有高達6成集中在45至64歲,另有8.2%為65歲以上,整體高齡女性人力占比偏高。相較之下,男性居服員則以青壯年為主,45歲以下男性居服員占整體男性居服員超過五成(50.9%)。
林金立指出,居家服務員普遍以女性、且年齡偏高者為主,其實是全球普遍現象,與韓國、日本等文化背景相近的國家類似,即使在歐洲也常見此現象。他分析,傳統文化價值觀下,身體照顧工作更容易由女性擔任,且許多女性在45歲後進入這份工作,屬於二度就業族群,居家照顧的工作屬性與彈性較符合他們的職涯與家庭需求。
在提供服務內容上,性別差異亦十分明顯。女性居服員每月提供身體照顧服務89次,顯著高於男性的77次。「背後不僅是人數結構問題,也與文化與性別偏好有關,」涂心寧分析。許多女性服務對象並不希望由男性照服員執行沐浴等直接身體照顧,也成為機構招募與排班時需格外留意的挑戰。即使現行法律禁止性別歧視,照顧現場的性別期待仍深深影響實務運作。
青壯年男性投入照顧產業 但職涯發展仍待健全
值得關注的是,男性居服員出現年輕化趨勢。統計顯示,45歲以下男性居服員佔男性總數逾五成,遠高於女性在同年齡層的占比(見居服員性別與年齡分佈)。林金立指出,這批年輕男性多為剛入職場的新鮮人或轉職者,有些則是因家中長輩在照顧領域工作而受到影響。
涂心寧進一步觀察,年輕男性投入者中,不乏高齡長照系等相關科系畢業生,也有不少自幼由祖父母照顧、對長者有高度接納度者,進而選擇投入相關訓練。
不過,如何留住這批年輕生力軍仍是難題。林金立指出,年輕照服員平均任職時間僅2至3年,「他們要的不只是薪水,更重視成長性與職涯發展空間。」
涂心寧也表示,目前衛福部規劃的職涯路徑,如「做滿5年可晉升為居家督導員」,對許多希望專注於專業技能發展的年輕居服員吸引力不足。
技術性分級與薪資結構改革 為留才關鍵
面對照顧產業的人力荒,補充人力僅是短期解方,如何提升職涯設計與制度誘因,才是長遠關鍵。涂心寧批評,現行給支付制度與基本工資脫鉤,當基本工資漲至190元時,政府給付卻僅補助至200元,實質薪資吸引力大打折扣。
此外,兩位專家也認為,推動「技術性分級」是當務之急。林金立強調,現行照服員能否跨越醫療行為界線模糊地帶,執行更多高技術性的照顧工作,將攸關年輕人才的留任與整體照顧品質提升,「若分級只是換張證書,卻無法做更多事,意義就不大了。」
在服務需求日益專業化、多元化的趨勢下,台灣照顧產業需要的不只是更多人,更需打造能夠發揮人才價值、促進長期投入的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