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續命是醫療還是生財工具?一封來自醫院的控訴信

強行續命是醫療還是生財工具?一封來自醫院的控訴信
2025/07/07
作者/專欄

有天我收到了一封信,來自一位於札幌市內某醫院工作的同業。

我在這家醫院工作已經五年了。我是為了胃造口導食管這個議題而寫信來的。

碰到已經不具有人類的正常機能,狀況彷彿植物一般的老人時,向患者的家人解釋胃造口導食管,他們經常是無法理解的。碰到這種情形,醫師總是對患者家屬說「有些患者在做了胃造口之後,逐漸恢復了進食的能力」,這麼一來,那些家屬們喜上眉梢,紛紛搶著請醫生施行手術:「醫生拜託你了!」於是,患者們腹部的造口就這麼一個接一個挖了出來。而因為接受胃造口導食而恢復進食能力的患者,這五年來,我一個也沒見過。連一個好消息都沒有,倒是聽過很多家屬為了支付龐大的醫藥費,被過勞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也有轉入特種行業以賺取更多金錢的例子。

這真的是適當的醫療嗎? 身而為人的尊嚴,以及能夠以人的身分自然死亡的環境,都是我們醫療從業人員的使命。您知道嗎,延命的醫療措施,甚至被人諷刺說是醫院的生財工具。請求您務必在社會上將這個議題傳達出去。

今年終於鼓起勇氣提筆一書,周遭的朋友也都與我同樣想法。

再來,我熟識的醫師也寄來了如下內容的電子郵件:

晚安。我今日正好值班。胃造口、靜脈點滴、監控螢幕、尿袋、拘束帶等等,我看著一位全身插滿各種塑膠管,身上接滿了儀器,躺臥在病床上的老人,那孤伶伶的身影,讓人心頭充滿難過的情緒。值班室既寬又閒著沒事做,格外感到空虛。我人微言輕,發揮不出什麼影響力,但再怎麼樣,就算只能幫助我自己的患者,我也都用盡心思不讓他們受到這種悲慘又難熬的折磨。

臨終期的醫療,需要來自法律、專業判斷的制定,也需要患者本人在有意識情況下做的決定,但是我們身為醫師、身為患者的家屬,都應該找出一條路,能夠讓患者的人生結束得更像一個人,我認為這是我們刻不容緩的難題。

 ◆ 在醫療現場不允許議論「延命措施」

我想,在醫療院所各級的職員中,和我這位醫師朋友有同樣想法的人應不在少數。但是,在真正的醫療現場,卻幾乎從未聽過有人對無效的延命措施提出質疑之聲。此外自醫師的視點來說,近來終於開始看到一部分的醫師學會,開始討論起臨終醫療的相關議題,但大部分的醫師對此都不積極。反過來,甚至不時會聽到有醫師出手阻撓相關議題的發展和解決。

如此現況,國民將會對醫師失去信賴感。

醫師們握有解決臨終期醫療的關鍵,不去正視及解決高齡者臨終醫療的問題,這樣是不行的。

我們在二○一二年時,發起了「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正是因為高齡者承受臨終醫療後,人生的結尾竟是如此悲慘而沒有尊嚴。為了讓患者能夠平靜安詳地向人生告別,到底該怎麼做才好,我們一邊不停地思考及討論,一邊每年召開講座,向醫療、看護相關人員及一般市民推廣觀念。

至今召開的講座每次都大約有將近四百人參加,最近的第五次講座,一口氣暴增至一千八百人。足見高齡者的臨終醫療問題正確實地在社會上發酵,透過講座,我們也看到了醫療、看護現場出現的煩惱、一般市民的困惑和掙扎。在醫療職場上無法大聲說出真相的「沉默的大多數」,請和我們一起攜手正視、改善高齡者臨終醫療的問題吧!

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每年都會召開講座。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每年都會召開講座。

參加講座的人數逐漸增加,最近的一次已增至一千八百人。

參加講座的人數逐漸增加,最近的一次已增至一千八百人。

該怎麼做才好?

我個人在老人安養院工作。院內有做了胃造口導食的患者,也有不希望承受過多醫療的居住者。人在面臨年老時,各種身體機能都會不斷退化,我認為這是無法避免和阻止的事。

以家屬的立場來看,當然還是會希望能減緩惡化的速度、盡量保持現在的狀態,但對於已逐漸無法飲食,食慾開始變得越來越低的高齡長輩們,該在什麼範圍內鼓勵他們努力活著呢? 什麼時候該放手呢,我每天都在不停思考這個問題。

—虎斑貓

(節錄自: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擺脫插管與延命,不讓自己與家人受苦的尊嚴善終,啟示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擺脫插管與延命,不讓自己與家人受苦的尊嚴善終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擺脫插管與延命,不讓自己與家人受苦的尊嚴善終

作者:宮本顯二, 宮本禮子  

譯者:高品薰

出版社:啟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