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面臨嚴重人口高齡化的同時,「未富先老」的狀況也是十分嚴重。中國大陸銀髮族貧困發生率較高,大多數銀髮族的支付能力,相比養老機構的服務價格並不匹配,而且許多老人對價格十分敏感。
以北京為例[1],北京的離退休老人每月人均能領取3,456人民幣養老金(約台幣14800元),中位數則是3300人民幣(約台幣14190元),加上繼續工作獲得的收入、撫恤金、企業年金、子女給的補貼、房租收入後,每月人均收入是4,395人民幣(約台幣18900元),中位數是3,833人民幣(約台幣16480元);但北京只有10%的老年人每月收入在8000人民幣(約台幣34400元)以上。
再看北京市所有養老機構對無法自理的老人的收費,平均而言,作為公辦的機構每月收3,700人民幣(約台幣15910元),公辦民營的機構收費4,500人民幣(約台幣19350元),純民營則收費9,800人民幣(約台幣42140元),住不起養老機構的狀態可以想見,遑論其他收入更中下層級的地區。
為解決沒錢養老的問題,201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選擇在江西上饒、四川成都等15個城市啟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除了國家指定的試點地區外,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發達地區也自行加入了這一行列,截至2018年6月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覆蓋5,700萬人,目前已有18.45萬人受益。
各試點城市在參保範圍、籌資管道和標準、待遇支付、標準體系和經辦管理服務、失能等級評定、基金監管等方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參見表1)。目前籌資方式和管道不同,標準和保障範圍也不同,各地試點存在較大差異,長護險尚未形成統一的制度框架。
目前15個試點城市有6種籌資方式:完全依賴醫保、醫保+個人、醫保+個人+財政、醫保+個人+財政+福彩等。籌資方式和管道不同,標準和保障範圍也不同,各地試點存在較大差異,「一城一策」亟須統一的頂層設計。未來可以預期中國大陸政府將會通過標準去引導需要發展的方向和服務類型。
在這個過程中,很值得注意的是,15個試點城市中有13個由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經辦。此外還有數十個積極嘗試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的非試點地區,絕大多數專案也是由保險公司經辦。保險公司的經辦服務既減輕了政府負擔,提升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運行效率和品質,也為參保群眾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護理服務,為中國大陸的養老市場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明顯地讓民間企業有更好的管道參與。中國大陸以前的養老服務事業,基本上是政府自己建養老院並進行服務,現在在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經辦後,政府則只需要規劃政策、法規、標準監督,逐漸轉變為「營造—建立—引導市場」的角色。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面向是,商業保險公司的參與也為大陸長照界帶進新的經營管理、風險管理的方法步驟,提高服務品質。舉例來說,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養老」)承辦了南通市、濟南市等地的長護險業務,過程中不僅成立了涵蓋各個環節的專屬服務隊伍,更借助「互聯網+」,使用的自主研發的長期護理保險智慧化管理系統,融合了移動互聯網、大資料、人臉識別、深度學習等多種先進技術,系統功能覆蓋失能申請、失能評定、服務管理、費用結算、稽核巡查等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全流程,形成長護險制度運營管理閉環,為太平養老開展長護險運營服務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經過不斷的優化、升級,太平養老長期護理保險經辦管理系統運行平穩,使得長護工作更加資訊化、智慧化、便捷化,也收穫了各地政府、定點醫護機構以及參保人的好評,成為長護險試點實踐中的一大亮點。
可以預想,當越來越多商業保險公司藉由長護險參與長照產業時,所引進的不只是保險商品、保險資金,更重要的是相關的科技管理與服務流程優化概念。當整體產業的結構越來越有管理系統時,產業體質質變也就不遠了。
表1 中國大陸長照保險試點城市概況整理
城市
參保範圍
保障範圍
資金來源
給付待遇
青島
參加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居民社會醫療保險的參保人,統一納入長期醫療護理保險。
半失能人員、輕中度失智人員和高危人群。
屬單一籌資管道,即從醫保基金按一定比例進行劃撥。
資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按照不超過基本醫療保險歷年結餘基金的20%一次性劃轉;另一部分每月按照個人帳戶月計入基數總額0.5%的標準,從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中劃轉。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資金,按照不超過當年居民社會醫療保險費籌資總額的10%,從居民社會醫療保險基金中劃轉。
參保職工接受各類醫療護理的合規費用,護理保險報銷比例90%。
對依託二、三級醫院的“專護”、依託護理院的“院護”、依託社區醫療機構登門服務的“家護”分別按照每床日170人民幣、65人民幣和50人民幣的保准包乾支付,針對農村失能老人,依託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進門入戶開展的“巡診護理”,按照每人每年1600人民幣的標準包幹支付。
南通市
將所有參加醫療保險的職工和居民120萬人,不分城鄉、不分年齡全部統一納入護理保險
由重度失能人員逐步擴展至中度失能人員
採取個人繳費、財政補助、基金劃轉、社會捐贈等多管道籌資方式。
籌資標準暫定為每人每年100人民幣,其中個人繳納30人民幣,醫保統籌基金籌集30人民幣,財政補助40人民幣。
長期護理保險給予每人每月2100人民幣的照護補貼;居家失能人員除每月享受450人民幣的照護津貼外(中度失能300人民幣),還可獲得專業照護公司每週2至3小時的護理服務,包括10項左右的生活照料服務和至少5項的基礎護理服務,服務費用按照套餐每月1000人民幣左右,由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
為重度失能和中度失能的居家照護人員,按每年4000人民幣至6000人民幣標準提供家用護理床、輪椅等輔具的租賃補貼。
廣州市
參加職工社會醫療保險並正常享受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待遇的參保人員,由市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為其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參保關係
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已達或預期將達六個月以上、病情基本穩定的,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評定不高於60分(含60分)的,可申請長期護理需求鑒定評估。
設立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專戶解決了資金來源問題,該基金直接從職工社會醫療保險統籌基金中劃撥,個人和單位暫不繳費。
採取按項目付費,設置月度限額防止基金濫用。基本生活照料費用機構護理不高於每人每天120人民幣、居家護理不高於每人每天115人民幣的標準,支付比例為養老機構護理75%、居家護理90%,醫療護理費用不高於每人每月1000人民幣。
成都市
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
以失能程度為標準,將重度失能人員納入保障範圍
構建了獨立於醫療保險之外的一項保險制度,從籌資、覆蓋物件、保障內容到基金運行、管理,都專門設置。
按比例籌資,劃分40歲以下、40歲至退休、退休以後三個年齡階段,每個階段按照不同的比例繳費,個人繳納部分的比例分別是0.1%、0.2%和0.3%。重點考慮個人繳費和財政投入可持續問題,籌資比例與年齡和失能風險大小掛鈎,引入財政補貼
制定了包含生活照料、護理照護、風險防範、功能維護四大類共31項服務專案,重度失能一級、二級、三級分別以2015年城鎮全部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30%、40%、50%為基數,選擇居家照護(含機構上門)方式的按基數的75%支付,選擇機構照護方式的按基數的70%支付。
長春市
既包括職工醫保參保人,也包括居民醫保參保人
既包括長期失能人員,也包括短期失能人員
通過調整醫保基金結構,不增加單位和個人繳費負擔。
從基本醫保統籌基金歷年結餘中一次性劃撥10%,作為照護保險啟動資金。
失能人員入住養老機構全年費用在4萬人民幣左右,參保職工全年只需承擔3600人民幣左右,參保居民只需承擔7200人民幣左右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 謝天瀾(2019),「是什麼擋住了養老產業的風口?」,知乎,2019/12/01取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671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