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長照服務不能只侷限於滿足失能者需求,更亟需開發新型態服務,以健康長者為主的生活、居住等服務,佐以大數據積極發掘長者需求,「求變」是掌握趨勢的關鍵,《ĀnkěCare創新長照》提出四大台灣長照界發展的趨勢,領讀者展望2020年的長照脈動。
去年末,第五代行動通訊(5G)首波頻譜開放競標,預計將跨越500億大關,高寬頻、高密度與低延遲等特性,將使各產業創新應用如虎添翼。行政院也已核定「台灣5G行動計畫」,預計4年投入204.66億元,發展各式5G電信加值服務與垂直應用,其中,智慧醫療明確被納入其中,未來發展精彩可期。
生活數據情勢看漲
而醫療照護領域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大多是只聞樓梯響,從數據搜集、運算到分析,每一階段皆是重重難關。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所分析師黃毓瑩直指,「生活數據(Lifestyle data)」將成為接下來創新服務的重要突破點,除了固定量測的基礎生理數據,每日作息、移動路徑、社交互動等各種生活習慣皆能留下數位足跡,且這些數據掌握於長照業者手上,而非醫療場域,像是住宿式機構的使用者,常常一住10年起跳,累積下來的資料相當可觀。
智齡聯盟發起人、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教授康仕仲也認為,能同步掌握資訊,也賦權病人,生活自主權從醫師端逐漸向病人流動,照護場域也從診間、醫院擴大至病人家中。而當數據累積夠多,AI(人工智慧)運算與分析才有用武之地,除了被動預防疾病或失能風險發生,也能積極開發、預測使用者需求。
機器人不是人?
在5G上路前,台灣資通訊科技界的龍頭業者們早已積極投入,除了科技界研發不斷,近年也相當重視場域驗證,許多服務機構大門也為各項科專計畫敞開。黃毓瑩預期,未來將有更多由照護業者提出需求、主導計劃,資通訊業者將從技術開發與銷售者,轉為滿足顧客需求導向的新服務模式,必須與機構維持長期、互相信賴的夥伴關係。
然而,邁向發展前景的路上仍有不少隱憂待克服。根據衛福部調查,許多長照業者礙於成本考量、缺乏資訊人才而不願投入資訊化,必須找到雙方可接受的付費方式、發展永續商業模式。長照界不少年輕二代接班,對於科技應用態度友善,預期也將改變服務流程與科技應用模式。此外,目前政府多以試辦計畫、專案等形式鼓勵長照科技發展,業界卻以「機器人不是人」反諷現有法規規範照顧人力比,對機構投資科技設備來減低人力負擔並無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