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機構因為武漢肺炎警報,展開了比過去更嚴格的感染管制措施,除了量體溫、洗手、消毒,也要求訪客、工作人員、住民都要戴口罩,沒有戴口罩的家屬一律不准進入機構;但是一週後,開始出現家屬被拒於門外的怨言,且住民活動力低下,躺在床上、不願出房門、情緒不穩的狀況增加。接著,因為口罩即將用罄,負責人下令嚴格控管工作人員的口罩,並要求家屬自行提供住民的口罩,內外抱怨聲浪四起,有兩個住民被家屬接回家,工作人員壓力太大,醞釀請假、甚至離職。
面對接踵而來的危機,負責人的恐慌與焦慮感再也掩飾不住,每天在會議與社群網站上抱怨政府!長照機構該怎麼面對一個不可預期的公共危機?為何依照SOP 執行,卻反而造成更大的危機?為何大家不能共體時艱呢?
管理學者Steven Fink 提到危機的特性:
1. 一定有跡可尋,但不一定是顯現在本來的問題上。
2. 不同階段有不同徵兆與問題出現,不要忽略任何端倪。
3. 越早因應越好,讓危機永遠無法形成,或剛形成之際就被處理掉。
4. 最怕危機擴散,可能造成連鎖反應,產生另外的危機。
這次原本的危機是傳染病,對應方式是實感管措施。但接下來其他問題接踵出現,與傳染病直接關聯的問題是口罩、消毒水物資不足。而不在本來問題軌跡上的是住民活動力下降、家屬不方便,因為沒有預先因應,導致於住民情緒變糟、家屬抱怨,忽略了這個危機端倪,因應策略還停留在上個階段,產生連鎖性反應,住民退住、工作人員離職,現在擴散成為營運的危機。
可以怎麼做?根據危機領導力模型,可從以下5 個面向來做起:
1. 問題對應:平日就各種狀況演練、擬定策略與檢討。
2. 堅定信心:負責人要表現出面對問題的態度,凝聚大家的信心。
3. 及早因應:不忽略任何異於過去的狀況,可能都是危機端倪。
4. 社會溝通:縮短溝通曲線,直接親自與家屬說明,表達勇於承擔的態度。
5. 擴大決策:加強與員工的溝通,並採納員工的建議成為策略。
危機發生時,要將資源聚焦在對問題有益的行動上,沒有幫助的抱怨與責備就免了吧!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