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台運動設備可以包辦心肺、肌力、柔軟度、平衡協調等所有的訓練項目,應該安排複合式的運動,搭配多元設備,以下盤點常見的銀髮族運動設備。
1. 綜合阻力訓練機
阻力訓練機是最全方位的肌力提升設備,整組包含6 至10 台設備,可鍛鍊上肢(手背胸肩)、下肢(臀部與腿部)與核心肌群。專為銀髮族設計的設備有低負重,及強化日常生活的肌群的特色,如:加強臀部肌肉的夾合運動,可以有效解決長輩膀胱無力的問題。
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在機構內引進日本高齡者專用的肌力器材,讓長輩訓練相當有感,運動時心跳可達110至130下,但又不會負荷過大導致全身酸痛,他形容:「長輩做完會有泡完溫泉的舒適感。」
「安全」是選購高齡者運動器材的首要條件,為了避免跌傷,大都是坐著使用,長者藉由調整施力來控制阻力大小,一旦動作停止,阻力也停止,避免無力時突然放開而受傷。
油壓式、電磁式控制的阻力設備比較安全,但友達頤康總經理葉俊正提醒,油壓器材有測不準施力的風險,較不適合做為精準的肌力評估,相比之下電磁控制可以線性管理阻力變化,測量的準度較高。
2. 下肢訓練設備
雖然綜合型肌力訓練設備功能最完善,但機台數量多、體積大,佔去不少空間。林佩欣建議,長照機構在經費與空間考量下,可優先選購「下肢」的訓練設備,因為腿部肌群肌肉流失最快,而行動力又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關鍵。
下肢運動設備種類相當多,像是為無法步行的長者設計的外骨骼機器人、天軌步態訓練機或步態訓練機,設備操作較複雜,建議做好員工的教育訓練,並經專業的醫事人員評估後再使用。相較之下,穿戴型訓練器材、走步機、背靠式腳踏車等為行動能力稍佳的長者設計,操作較直覺,業者可依長者的身體狀況,搭配不同的運動。
林金立表示,儘管外骨骼機器人昂貴,還需評估與教育訓練成本,但搭配助步車使用後,能夠輔助完全臥床長輩走路,不只訓練下肢還有核心、平衡感與協調性,「當長輩發現自己有能力走到不同地方,他的運動動機很強!」
除了運用大型的下肢訓練設備之外,市面上亦有輕便型穿戴訓練裝置。像是類似護膝的穿戴感測器,感測器可與專屬的手機APP連接,長輩聽從APP的指示來做抬腿運動,強化股四頭肌的訓練。富山福祉公司執行長謝俊弘表示,穿戴式設備的好處是可以隨身攜帶,適用居家和社區等不同場域,且價格實惠可供個人化訓練,助於醫事人員追蹤個案的運動成效。
3. 運動結合認知遊戲設備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為預防失智研發出結合認知訓練與有氧運動的雙重任務訓練,亦即一邊運動、一邊用腦算數學或進行詞語接龍等認知活動,刺激大腦不同部分的連結及整合,加強腦內神經網絡發展。
基赫科技公司大中華區銷售總監高碩鴻表示,雙重任務訓練要有效果,除了認知訓練的題目應稍具挑戰性外,運動強度也要讓長輩有感,運動中每分鐘脈搏數達最大心跳率的65% 至70%,有益心肺耐力的訓練。
此外,坊間也有不少運動設備結合多元的認知遊戲與設備形式,如:智能運動地墊、體感運動系統,以及認知與有氧運動設備,可藉由類似「紅白舉旗遊戲」的口號命令,來訓練長輩的反應力,一邊遊戲,同時又達運動效果。
4. 紅繩懸吊運動訓練
紅繩懸吊是源自挪威的運動治療設備,主要藉由懸吊來訓練神經肌肉控制,達到治療身體痠痛的效果,需由國際認證的專業技術人員才能操作。近年,台灣長照機構應用於銀髮的運動課程中,成為新興的運動設施。
廖泰翔解釋,相較於徒手運動,在繩子輔助下,長者能夠增加身體的旋轉與伸展,利於柔軟度與核心的訓練,長輩相當喜歡,日照中心每天安排兩次紅繩懸吊課程。
再者,紅繩懸吊設備適合不同體能的長輩,可站著、坐著甚至躺著使用,在專業的師資帶領下,使用上安全無虞。懸吊設備也有不佔空間的好處,讓運動區域可兼具多功能用途,惟獨導入的專業門檻稍高,機構需安排工作人員接受專業訓練。
5. 全身被動式律動設備
主要藉由機器發出低頻震動,產生上下或水平的身體推力,達到促進血液循環、與提升骨密度的效果放鬆肌肉的效果。真醫健康企業集團執行長沈姿廷表示,此款設備不必自行出力,適合協助臥床或虛弱長輩進行身體律動,延緩肌肉萎縮,也能用於一般長者在肌力訓練前後的暖身與收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