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分享】「你今天想去誰家串門子?」——原鄉失智據點長輩最喜歡的「課程」

【讀者投書】「你今天想去誰家串門子?」——原鄉失智據點長輩最喜歡的「課程」
2020/08/13
作者/專欄

文/雙福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行政督導莊惠芳、嘉義基督教醫院部落健康中心主任安欣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部副主任楊惠斐

原鄉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車子行駛在蜿蜒的山間小路,準備前往ba'i (註:鄒語祖母)家。當車子緩緩停在ba'i家的路邊時,遠遠的就能看到ba'i在家門前走來走去,平常總是坐家中等候的ba'i今天看起來特別有精神,到底是什麼事情讓ba'i顯得神采奕奕呢? 因為ba'i期待著今天到隔壁村戶外教學的行程,說穿了就只是去串串門子。

ba'i今年已經90多歲了,是個開朗愛笑的長輩,參加失智據點活動將近一年,她最喜歡戶外教學活動,因為除了到市區醫院看病以外,這是她唯一能出外走走的機會。在原鄉部落,村與村之間的距離常常就是一座山之隔,如果沒有家人的接送,長輩很難有機會外出,即便只是到隔壁部落串門子都非常不容易。

為了每一次的戶外教學活動,我們總是提前兩週跟據點的長輩討論行程,包括「想去哪一個村?」「想去探望哪些好久不見的朋友?」「想去看哪些記憶中的美景?」完全都由長輩提出,我們再進行討論,然後取得共識。

這次我們決定前往距離據點9公里的隔壁村串門子,我駕著車從後照鏡望著坐在車上的ak'i(註:鄒語祖父)和ba'i充滿期待的表情,不禁讓人聯想到小時候參加學校遠足時雀躍的心情。一路上,ba'i很安靜並專注地望向窗外,只要看見熟悉或好奇的人、事、物就會與我們分享,像是在年輕的時候,外出工作走過的路;或是好奇詢問經過的是誰的家?這段路程中,我像個導遊一樣,不斷回應長輩的提問並進行導覽解說;另一方面,從長輩的相互交談與回饋裡,我也像是和他們一起乘坐時光機器,回到他們的過去。

這次我們到隔壁村探望一位不良於行的長輩,在短短的時間裡ak'i和ba'i又是哭又是笑的聊著過去的回憶。分別時,不良於行的長輩一手緊緊牽著ba'i的手,一手揉著一團衛生紙擦拭眼角的淚水,對著ba'i說:「一定要再來!再來看看我喔!」,ba'i也緊緊握著她的手給予安慰。目睹這一幕,我眼角的淚水不爭氣地流下,在心裡默默問自己,下次又會是何時呢?

原鄉失智社區據點的工作人員帶著長輩串門子。(圖片提供/嘉義基督教醫院)

串門子對我們而言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也是增進情誼的一種方式,但隨著長輩行走能力的衰退,他們活動的範圍將會越來越受限,甚至非自願性的宅在家,對這些長輩來說,與老朋友見面有時候是一種奢望。

延緩失智症認知退化的方式很多種,包括音樂、藝術、舞蹈、運動、瑜珈、戲劇及懷舊等。在小而美的原鄉失智社區據點服務一年多,我們觀察到「懷舊」是長輩最喜歡的課程,尤其是串門子式的戶外教學,一次次的討論、規劃到實際出發,我們從長輩眼神裡閃爍的光芒與微微上揚的嘴角知道,他們又開始期待下一次的串門子,又開始撕著日曆數日子。

原鄉受限交通  定點服務模式需反思

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除了提供失智症個案照護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如「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安全看視」,也因地制宜安排服務活動。近幾年,各縣市積極布建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固定空間與時間,讓出現疑似症狀或已確診的失智長輩參與課程活動,促進認知及延緩失智。

在幅員遼闊的原鄉部落,距離與交通成了最大的考驗,原鄉失智社區據點設置至今僅服務2個村落,其他10個村落則因交通時間太長,而採定期居家關懷訪視或是轉介至該村的部落文化健康站(C據點)參與社會活動。

依據衛福部長照資源地圖,原鄉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仍不常見。部落裡部分疑似失智的長輩常會被認為是因為年紀大的退化,而未能及早預防或就醫,直到出現明顯症狀,通常會增加家人照顧的困難度。

然而,定點式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模式是否能夠滿足原鄉在地失智照顧需求?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與探討的議題。

(投書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媒體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

你也有話想說嗎?歡迎將文章寄至投書信箱:ankecar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