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來自香港的醫師世家,從19歲來臺灣後便不曾離開,是花東偏鄉巡迴醫療、臺灣緩和安寧療護的重要推手。2016年借調中央國健署後,便積極將健康促進帶入職場、學校、醫療場域與社區,守護全民健康。《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不僅揭示王英偉行醫以來的點滴心得與創新社區照顧方案,更從醫師與政策規劃者的角度,提供高齡化社會下台灣醫療與照顧布局的寶貴建議。
為了「預防疾病」,更為了能快速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王英偉在巡迴醫療時,同時啟動在地小學生的「衛生教育」。
王英偉認為,家庭醫學科的訓練,本來就是以全人、全程、全家、全隊,甚至全社區的社會照顧為目標。他猶記得,他的老師——臺大家醫科主任謝維銓教授時常強調,「醫療只是一種手段,怎麼讓社區民眾得到健康,才是我們的目的。」
帶孩子畫「社區地圖」追蹤病弱長者
「既然我們的目標是社區健康,就不能只做駐點醫療。」因此王英偉上午安排巡迴醫療,下午則是幫在地孩子系統性的上課、衛教。若碰到一天要跑兩個駐點時,則將工作人員分成兩批,一邊負責義診,另一邊則帶衛教課程,原住民部落的孩子特別活潑,得更用心設計課程,吸引孩子專注。
除了基本的衛生、健康教育、急救課程之外,團隊每周都會給小朋友一個超級任務,比方,團隊先教孩子以趣味方式來畫家系圖,可以透過在地農產、物產來代表家裡有幾個人,也把菸酒檳等影響健康的行為以圖案方式記錄在家系圖上。下周義診課程時,孩子就會把畫了五顏六色的家系圖帶來,醫護團隊更能了解社區的健康問題。
他們也教孩子畫社區地圖,並開啟「健康小神兵」計畫。這是王英偉的突發奇想,卻非常成功的方案。他怕生病的人走不出來,不如讓這些成天在社區跑來跑去的孩子成為醫療團隊的「眼線」,「因為我們對社區不了解啊,所以訓練這些小朋友,教他們畫社區地圖,如果發現有問題的老人家,像是行動不便、常常咳嗽、常喊疼痛,或是突然生病的,就標示在地圖上,我們就會去老人家裡拜訪,幫他看病、檢查。」
原本生硬的地圖,在團隊引導下,孩子們畫出了充滿「人」味的社區地圖。會打獵的老人、愛唱歌的老人、常咳嗽的老人、坐輪椅的老人,哪家養豬、養雞及周遭環境,都能透過孩子的手繪地圖一覽無遺,更成功的讓團隊「按圖索驥」,走進病人家裡,關照更多走不出來,或不以小病為意的病人。
每當醫療隊一來,孩子們早在定點等待了,迫不及待要把「本周最新動態」一五一十地告訴醫師叔叔、護士阿姨,哪家的阿伯咳嗽咳個不停,誰抓雞時跌倒了……。
而小朋友們到處跑、到處看,像個偵探,不僅滿足了孩子好動的活力,還讓他們開始關心起社區裡的長輩。有孩子在老人家抽菸時,煞有介事的告誡:「醫師說你不能再抽菸了,下禮拜王醫師來,我要告訴他喔!」搞得老人家無法痛快地吞雲吐霧,得為自己的健康保留三分。
王英偉說,當年沒有做量化評估,但大家做得很開心,「最重要的是社區裡的孩子學會怎麼關心別人,而我們也能很快進入社區、直接做服務。」
偏鄉病人走不出來,王英偉走進去
有一次,志工師姊帶著王英偉與公衛護理師要去拜訪一位太魯閣族的Payi(太魯閣族語,音譯「巴姨」,意指阿嬤),卻找不到人。苦覓無人正要放棄之際,一位鄰人正巧出現了,「她搬回山上,很近,就在那邊而已。」這位族人手往山邊一指,熱心地說:「那裡車子到不了,要用走的,你們不會走,我帶你們去!」
王英偉暗自高興,皇天不負苦心人,要看的老人家,一個也不能少,這次又能「使命必達」了!
他們三人跟著壯碩族人,走著走著走出村外,過了大橋,更從平地走向無止境的山坡路,忽上忽下的山徑,讓同行的公衛護理師早已磨破腳跟,只得脫了低跟包鞋,繼續走。到了一條小溪,涉溪而過時,護理師腳一滑,跌進溪裡,還好很快被扶起。揹著血壓計的王英偉也上氣不接下氣,心裡疑惑著:不是很近嗎?怎麼過了幾個山坡,還沒到。果然原住民的「很近」都不能採信,他們畢竟是山林之王啊。
「你們要快點跟上,不然回程一晚,就天黑了。」族人喊道,而唯一能勉強跟上他矯捷步程的,只有志工師姊。
不知道又走了多久,穿越樹林,終於看到一間木板矮房。王英偉氣喘吁吁的向Payi問好,正在燒木煮水的Payi又驚又喜,這是人生頭一回,有醫師專程上山來看她啊。Payi獨居卻很自在,矮屋裡空蕩蕩的,泥地上唯一的木板床卻堆滿了玉米。看著Payi走起路來步伐穩定,能種菜、採菜,自我照顧能力也蠻好的,王英偉安心了,總算不虛此行,畢竟老人家能自己上來山屋,身體也不會太差,倒是診察出Payi有些慢性病,叮囑她要注意血壓,記得服藥。
本文摘自《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全人健康照護》
主述:王英偉
撰文: 楊金燕
出版社:心靈工坊/出版日期:20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