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基深入三地門 扎根社區守護失智者

屏基深入三地門  扎根社區守護失智者
2020/11/16
作者/專欄

次遇到一位vuvu不願意去教會,因為她忘記擘餅怎麼擘,一直問別人這要做什麼?結果被質疑『你怎麼連這都忘記?』她覺得好像被嫌棄,就不願意再去教會了。」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周文珍信手捻來的故事,是屏東縣三地門鄉失智長者所要面對的日常。

根據統計,偏鄉失智症盛行率接近14%,比都會區6.6%整整多出一倍,不少偏鄉的失智者找上失智門診時,往往篩檢結果都已經是中、重度。

周文珍解釋,除了醫療資源相對匱乏,人際互動、教育程度、營養等生活支援也不足,加上非都會區青壯年工作人口外流,多留下雙老家庭或是老幼隔代教養,對於失智症的敏感度並不高。

「他們擔心,得了失智症之後就整個人歹了了。」周文珍指出,缺乏對於失智症的認知,容易形成人們心中的恐懼。

但台灣的失智症者高達9成都居住於社區,面對這目前尚無解藥可根治的病症,如何在社區與日常生活創造支持性環境,才是失智者能否維持生活品質與尊嚴的關鍵,而第一步,就從了解失智症開始。

知識是化解恐懼的力量

「你的意思是我們有很多失智症嗎?」、「難道我們不友善嗎?」周文珍回憶,在三地門鄉剛提及「失智友善社區」觀念時,在地仍有不少恐懼與抗拒。

人口數排行屏東縣第三的三地門鄉,資源並不豐餘。而致力將服務送入社區的屏東基督教醫院,自2000年承接「山地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投入三地門鄉服務至今20年,陸續布建社區日間照顧中心、地磨兒生活機能中心及長照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等單位,更於去年拿下團體醫療奉獻獎。

而屏基秉持「由下而上」、「在地人照顧在地人」的精神,由身兼教會師母的在地護理師主導,連結在地資源,在警察局、郵局、教會、學校等社區內重要的生活場域推廣失智友善課程,培養「有敏感、能辨識、會對應、有行動」的友善行動力,提升對於失智的敏感度,進而能及早發現失智潛在個案,提供關注跟照顧。

文化孕育的獨特照顧

排灣族的部落文化為三地門鄉也孕育出了獨特的照顧,「地磨兒生活機能中心」就是全台少見的社區復能單位,在族人間被稱為「大家一起做運動的地方」。採用日本醫師推廣的「起立坐下」運動訓練長輩的平衡感、下肢肌力,為了不讓復能枯燥乏味,治療師們一邊帶領長輩唱著排灣族歌謠「數字歌」,一邊播放「追逐山豬爬山」的影片,打造揉和文化、記憶與傳統的特殊復能。

首創原民失智繪本

而跨代交流也是三地門日照中心常見的景緻,手作活動、音樂輔療都有地磨兒小學學生的身影,參加過「小小照護營」的他們更養成了「老人雷達」,看到老人都會熟稔地靠過去。

這也促使屏基工作團隊開始思考,邀請在地學童繪製全台首見的排灣族文化失智繪本。耗費兩年時光,繪本《記憶藏寶盒》與《超人奶奶》終於誕生,失智症在繪本中不再令人恐懼,透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帶領讀者找回與失智者共存的勇氣跟方法。周文珍解釋,失智跟生活、文化與記憶都有高度關聯,過往記憶更常成為珍貴的照顧線索。

在三地門,失智長輩教小朋友做傳統頭飾花環、當志工、教族語,種種生活方案增加失智者的價值與成就感。罹患失智症並不是自立生活的終點,「就算有失智症,也能在社區好好生活。」周文珍說,失智友善社區最核心的精神,就在這裡。